
樹米人
樹米人是什麼?
紙由樹而生成、糨糊是由糯米製;
作而成、而房子由人們親手蓋成;
紙紮又稱紙糊,我們專研紙紮深入研究發現紙紮共分兩大類,分別為喜事用和喪禮用,我們以最廣為人知的紙糊厝做為發想點,其中紙糊厝的基本組成元素包含紙、漿糊以及手工。我們回歸紙糊厝的根本,紙由樹而生成、糨糊是由糯米製作而成、而房子是由人們親手蓋成,將這三個元素成了了樹米人,象徵我們會把紙糊的最一開始的精神樣貌由我們呈現給大家。
傳統的記憶中,紙糊是普遍的一種。用於婚喪喜慶,時代進步,機器取代了手工,失去了傳統的工藝,或者在這塊缺乏了重視,即將面臨失傳,年輕人也不在接手這種傳統的技藝。
紙糊是什麼?
紙紮又稱紙糊,我們專研紙紮深入研究發現紙紮共分兩大類,分別為喜事用和喪禮用,我們以最廣為人知的紙糊厝做為發想點,其中紙糊厝的基本組成元素包含紙、漿糊以及手工。我們回歸紙糊厝的根本,紙由樹而生成、糨糊是由糯米製作而成、而房子是由人們親手蓋成,將這三個元素成了了樹米人,象徵我們會把紙糊的最一開始的精神樣貌由我們呈現給大家。
我們參訪了台南一間著名的百年紙糊老店,了解了時代的變遷下,這項傳統技藝的用途以及本質已漸漸改變,而即將面臨無人繼承也是一個可能使其消失的問題所以利用我們新一代的角度和思維方式去觀察、紀錄,甚至我們用另一種方式去表現這項傳統技藝的文化特色,喚醒大家對於紙糊的好奇心,然後重新認識它。
現代生活中,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傳統技藝文化也跟著在改變,有的是走向創新.另一些則逐漸被遺忘或流失了本質。所以我們去觀察記錄,了解一些逐漸消失記憶的根本,體驗以往社會中許多東西從手工製成的那種溫度以及真心為收禮人親自製作的心意。
探訪百年老店-老師傅的擔憂,傳統技藝將失傳
我們會記錄現在紙糊師傅進行的工作內容,邊紀錄邊學習,紀錄在現代許多物品都被機械化取代,表現出手作紙紮藝品的存留下的溫度感,了解這項功夫背後的學問。
現代人們生活環境太過流於形式和多餘的裝飾,較少會注意到其該有的本質,就像現今我們把傳統工藝的作品只當成裝飾品,但以前如糖塔、看桌是信仰供奉的信物,是代表對神鬼的敬重,是不可隨便帶回去當擺設和展示。
我們將它們回到根本的意念,讓大家感受到不只是最原始那手作的溫暖更具有心中的感念,祈福、祝福的意義。現在我們用我們的方式,以設計表現的型式傳達我們對於手作溫度的堅持,藉由我們的設計讓傳統工藝的精神永續留傳。
紙糊的用途所在從出生到死亡,
人生大事都用的到紙糊
在民間習俗上用途上「糊紙」工藝可分「陰的」即喪事用,另一種「陽的」是祭神用。前者如金山、銀山、大厝、紙轎等;而後者如拜天公的燈座、拜七娘媽的七娘媽亭、拜王爺的五營兵馬坐騎,普度、建醮
有同歸所、翰林所、大士爺、山神、土地公。
不管是用於喪事,或是祭神建醮,紙糊存在最後的意涵有著祈福的意味,在喪禮用時,希望亡者能在另個世界過得更好,因在生前無法給予,而用紙糊完成對亡者的最後承諾與交代,期盼他們能靠著燒金山、銀山,將他們的祝福帶往另一個 世界;廟宇的建醮、普渡、拜天公等,天公生是一年中頭一次祭拜的神尊,在廟埕或家中中庭的向天處祈求天公庇佑新一年家運亨通,都是希望能透過這些儀式,讓未來能得到佳日祝福。